
兰州日报记者 刘晓芳配资炒股软件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聚焦优化服务内涵、着力扩大服务供给,构建家庭医生高效连续的多层次健康服务新模式,以家庭医生为健康守门人的家庭医生制度全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
健全政策机制 强化服务保障
针对基层群众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不强、医患沟通不畅、重治病轻防病等问题,兰州市持续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优化签约服务模式。组建省市、县、乡、村四级签约团队,对目标任务、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进行明确,从服务模式、经费保障、技术支撑等方面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实施。
强力推进政策协同。近年来,兰州市强化签约服务资金支持,落实“一人一策”家庭医生签约医保资金2832万元。联合组织、民政等部门制定《兰州市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委员会协调联动作用,对签约工作进行宣传发动和信息共享,广泛动员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工作人员、民营医疗机构广泛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积极推进一体化管理。各县区围绕“组团式服务、网格化管理”全面推动基层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社区楼栋划分若干网格,将社区楼院长纳入签约服务团队,匹配服务人口,实行乡村、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切实推动家庭医生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浓厚氛围
兰州市持续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群众主动接受服务的浓厚氛围。
坚持集中与常态相结合。围绕“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宣传,全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宣传活动,常态化组织基层医疗机构以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园区、进楼宇,采取义诊咨询、健康讲座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签约服务工作内容、开展情况、经验做法等;利用公交车体、站台、地下通道、楼宇电梯、商务电子大屏等载体,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多维度、立体化宣传。
坚持科普与典型相结合。精心制作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宣传品等,向居民普及常见疾病的科学预防与自我保健知识,引导群众自觉加强健康管理。积极宣传优秀基层卫生工作者和家庭医生的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树立基层卫生工作者健康守门人的公众形象。城关区组织开展星级家庭医生考评并公示,以粉丝效应提升签约服务的粘合力和满意度。
加强队伍建设 扩大服务供给
兰州市有力有序扩大家庭医生队伍,持续强化家庭医生培养培训,不断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基。
组建完善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市、县、乡、村四级骨干医师力量2306人,精心组建了1311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成员涵盖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专业人员,其中市级医院副高以上职称专家247人,高质量满足大病康复人员、严重慢病患者健康需求。建立兰州市家庭医生呼叫平台,大力推动上门服务,解决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患者居家医疗康复需求。
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扩充家庭医生队伍,通过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转岗培训、进修学习及人才引进等途径,培养全科人才。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386人,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引进182人。
积极开展针对性培训。每年组织专家进行慢性病规范化诊疗培训,依托省乡村医师协会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指导,通过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家庭医生临床服务能力和全科技能体系不断优化。
优化服务内涵 扩大签约覆盖面
兰州市持续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循序渐进积极扩大签约覆盖率。
持续做好重点人群签约。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一老一小”及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年度签约90.1万人,签约率77.94%。全市脱贫户和防返贫监测对象17.79万人,年度签约率100%。
积极开展精准化有偿签约。以独居老人、残障人员、癌症晚期老人为签约服务重点,提供延伸护理服务,由专业护士进行导尿换药、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对需要康复的老人上门提供推拿按摩、刮痧敷贴等服务,全市年度签订个性化收费服务包15.6万人。
不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加快推动“六个拓展”,针对不同人群实行分类管理,积极开展居家康复、远程健康监测等特色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甘肃省人民医院等省市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型城市医联体,专家定期下沉中心坐诊,预留号源开通绿色转诊通道;就近建立密切联动机制,实行“闭环式健康服务”新模式,需到上级医院住院患者可在中心直接挂号住院,医院在患者出院前推送人员信息,中心第一时间跟进管理,将院内医疗和院外健康管理紧密结合,实现无缝衔接。推动打造“1314520”家庭签约特色包(即交1个医生朋友、3种家庭医生签约包、签约有效期1年、省市区专科4级签约、享5方面实惠、深化2大内涵、可提供零距离上门服务)。
努力提升签约服务体验。大力实施基层卫生便民惠民举措,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延时门诊和周末疫苗接种服务,解决学生和上班族的就医困难。开展“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配备便民箱、轮椅等便民设施,采取“导医+志愿服务”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就医咨询、导诊、约车等服务。
提升服务能力 筑牢服务体系
提升基层标准化建设水平。近年来,兰州市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家,配备CT等大型设备8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服务能力标准,达到推荐标准机构26家,建成社区医院5家,2024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收入达到2.34亿元。
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按照“基层成员单位出题,牵头医院答题”的工作基调,10家医共体总医院派遣197人,实施6个月以上的长期派驻,重点发展基层口腔科、儿科、康复科、针灸推拿科等特色科室,县域诊疗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3.15%,基层诊疗人次占比提升3.58%。以信息通支撑服务通,实现“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目标。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水平。整合县域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配资炒股软件,整体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运行水平。2024年,拨付县域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基本药物补助、县域能力建设、综合改革等资金43297.86万元,2025年45761.85万元,有力支撑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持续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累计投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资金2500余万元,新建卫生室203个,维修118个,村卫生室条件全面改善。
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